|
作者:路怡斯
河西走廊中部、南依青藏高原北缘祁连山脉、北望内蒙古高原巴丹吉林沙漠的甘肃省张掖市位于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域中游地区,该地日照充足、灌溉条件便利、降水量低,张掖极其适宜玉米种子生产和储存。
境内山地纵横、溪河交错,山丘、河川、村庄和非水稻作物成为天然屏障的福建省建宁县,为水稻制种提供了众多相对独立的坑垄田,其境内不同海拔区域、不同耕作制度形成了多种稻作区,更为各种杂交水稻品种组合提供了良好的隔离条件。
东临石首、西界松滋、南毗澧县、北壤荆州的湖北省公安县,水资源丰富,年活动积温为5000℃,有效积温在3000℃以上,湿度在80%以上,昼夜温差大、风速小,在6月下旬至10月天气晴多雨少,极其有利于杂交水稻种子生产。
种子生产基地是集自然、经济、科技、人力等优势条件于一体的宝贵资源,把张掖、建宁、公安等地的制种优势化为农业生产的胜势,是农业综合开发良种繁育及加工建设项目的主要作用。“制种基地是保障良种供应的基础,承载着满足农业生产用种需求的重任。”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全国现代种业制种基地建设现场会上强调说,“我们必须把优势制种基地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予以加强,必须花大力气规划好、保护好、建设好、管理好、利用好。”
中央大力支持各地妙招百出—设施更硬,规模更大,技术更强
近年来,现代种业发展对于制种基地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种业的现代化必然依托于制种基地的现代化。2011年4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和2013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都明确要求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快速提升我国供种保障能力。随着种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制种基地建设也进入到一个新的黄金期,种子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都在快速提高。
自1996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以来,农业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在全国28个省区市共实施161个项目,到2012年中央累计投资5亿元。近年来,国家在良繁加工基地项目上的投资力度持续加大,2013年中央投资1亿元,2014年增长到1.2亿元。
2010年至2013年期间,农业部在全国19个省(市)的47个重要制种县(市、区)建立了51个由企业承担的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涉及玉米、水稻、小麦和棉花等重要作物。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的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是全国最早由企业承担《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良种繁育与加工基地项目综述》的制种基地。甘肃省种子管理局副局长王立孝告诉记者:“2010年,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承接了《张掖优质高产玉米良种及加工基地建设项目》,中央财政投资500万元。”
在国家全面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各个基地所在地方政府也在“添砖加瓦”。张掖市临泽县建设的国家级玉米种子产业园,吸引了十余家繁育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的制种企业,此外种子生产加工区、种子检验检测及技术服务中心、种子交易展览中心等配套设施也一应俱全。近年来,湖北省公安县新增杂交水稻种子工程基地建设项目经费1000万元的同时,还成立了水稻制种工作领导小组,一边把制种工作列入全县经济发展规划,一边协调解决制种工作中出现的各项问题。贵州省岑巩县出台了种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种企在种子仓库、烘干设施、种子晒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支付的征地费,岑巩县政府会在3年内全部返还。
建设目标明确项目管理规范
——建设一片,见效一片
制种基地能否持续稳定,是种子数量充足与安全的重要保障,更是种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四川省绵阳市为了巩固制种基地,提出了“一推行、两严格、三加强”的行政管理制度,在推行“一乡镇一企业制种”制度的同时,严格把控企业准入关、严格审查企业经济实力和诚信度;加强企业自律行为管理教育,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管理,加强对企业兑付种子收储款的管理。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许多制种基地农忙季节缺人手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也越来越严重,人工费用占制种成本的比重越来越高,劳动力短缺使制种基地对于机械化制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制种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在全国范围的有效落实的同时,补贴标准的不断提高、补贴种类和对象也在逐渐拓展着。制种关键环节农机装备的研发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去雄、授粉、收获、干燥以及加工等环节的机械化都在不断完善。“2013年,张掖市三北种业有限公司在国家级玉米种子产业园建成的生产流水线,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先进的玉米种子生产线。”临泽县农委主任、种子管理局局长李长秀告诉记者,“这条生产流水线投资近9000万元,从收穗、捡穗到烘干脱粒,再到精选、包衣年加工能力超过6500吨,用玉米芯作燃料烘干也是这套流水线的一大特色。”
“建设一片,见效一片”是近年来良繁基地建设项目的首要目标,为了规范项目各个环节、确保管理到位,各个项目实施地相继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执行小组。张掖市甘州区和临泽县都形成了“县乡两级种务制度”,村干部自发成为制种农户和制种企业沟通的桥梁,在重要制种环节监管质量确保产量。为了做好国家扶持资金和企业配套资金的监控和管理,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三专”管理制度,即项目建设资金的专户存储、专人管理和专款专用。北京奥瑞金种业有限公司临泽地区负责人宋建虎说:“农业综合开发完善的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有效保障了项目资金使用的规范和安全,也为我们顺利推进项目实施并切实发挥项目效益提振了信心。”
各界支持增强基地成效显著
——化优势为胜势
“十六大以来,我国累计建成良种繁育基地438.3万亩,新增原原种生产能力1.3亿公斤,新增原、良种生产能力3.4亿公斤和21.8亿公斤,累计为农民提供各类种苗40亿株。”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刘北桦说,“一大批良种繁育基地和优势特色示范基地的建成,加强了良种基础设施,改善了农业科研和育种条件,提高了良种综合生产、加工能力,加快了新品种繁育和推广速度,提高了优势特色农产品供种能力和良种覆盖率。”
随着良繁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各项政策和各个部门对种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民族种业的良种供给为粮食安全和农业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大面积推广了一大批优良品种后,近年来,我国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2012年以来,我国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000多万亩,年产商品种子超过80亿公斤,“两杂”种子质量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
“良繁基地建设项目近年来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廖西元说,“全国各地制种基地的优势正逐渐转化为产业的胜势。”除项目区的水、电、林、路等制种田基础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统一规划和改造建设外;项目区的良种良法推广步伐也在加快,一大批新品种得到示范和推广;不但如此,项目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通过项目的引导和带动,种业逐步成为甘肃省张掖市、四川省郫县、湖北省鄂州市等制种地区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而制种也成为农民致富的主导途径。
随着制种基地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制种产业蓬勃发展,地方经济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一批有信誉、有实力、有品种、有市场的种子企业接连入驻全国各地的制种基地,企业与基地形成了相互带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模式。“以品种带基地、以基地促发展”不再是空喊,制种企业正在向规模化、产业化、育繁推一体化大步迈进,机械化作业、精细化种植、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形成了以基地为核心的制种产业集群。
更多农业信息,请关注大丰收农业信息网。
原文地址:http://www.yzc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724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