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老师
几天前,从爸爸的遗物中居然发现了一些布票和面票,勾起了我们兄妹三个一些关于那个年代的记忆。
现在,我们买米面都习惯到超市买散装的或者成袋的,而93年以前,还都是到专门的粮店去买。那个年代的商店和现在的结构不同,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我们叫小卖部,主要是销售油盐酱醋,里面的东西都要持副食本去买;第二种我们叫粮店,主要销售米面,里面的东西都要用粮票去买,过节过年时一些花生瓜子也会在这里卖,要持粮本买;第三种叫商店,里面的东西综合一些除了面料、成衣以外,有时还会带个菜场。
5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每个人的粮食是定量的,记得成人是的26.5斤/月,包括面、米和粗粮,那时菜少,肉蛋都限量,一个成年人(特别是男的)一般是不够吃的,所以当家庭主妇的都要精打细算,把一个月的粮食安排好。那时的大米有两类,一类是糙米,占米的定量的大多数,这种米出数但不好吃,还有就是现在吃的叫精米,好吃但不出数,为了让米饭好吃一点儿,我们家通常都是在糙米里面掺上两三把好米;同样,面也比较少,玉米面占大多数,这样妈妈将玉米面发起来,再掺上一些白面做成发糕很好吃,现在我们还很想念那个发糕的味道。同样的原因,那时我们家还经常吃的一种玉米面煮疙瘩、玉米面和白面掺在一起的两样切条都是妈妈为了解决粮食和美味问题发明的主食,现在想起来,妈妈真的是很聪明。
现在逢年过节家里买一些花生、瓜子、小点心都是那是传承下来的习惯。记得,那个年代平时是没有花生、瓜子吃的,偶尔到姥姥家,赶上秋天时候会在地里种几棵向日葵,孩子们都等不及大家把瓜子炒了就抱着向日葵头生吃了,往往大人都不让正长牙的小孩吃,说吃了生瓜子会长大板牙,跟兔子似的难看。一般春节和十一的时候,会给一些定量的花生瓜子买,春节基本上是一个人三两瓜子半斤花生。因为新年和春节都是挨的很近的,这点花生瓜子要管两个节的,所以在新年前买回家,妈妈要算计好的,在两个节都要有一些,特别是家里节日来人的时候,一定要摆出来一些,不能什么都没有让,让亲戚看着不好看。
东西少,嘴多,那时候为了公平,妈妈想了不少办法,记得家里每次吃瓜子花生时都是平均分配的,妈妈让大孩子按人头分份儿,分的人不能先挑,一般是小个的先挑,大孩子后挑,剩下的就是爸妈的了。小个的先挑但吃的快,爸妈刚刚拿起来,他们都吃完了,于是就会哭鼻子,爸妈就只好把他们的再悄悄的给小个的一些。记得有一年妈妈把过完新年留下的花生缝在一个小布袋里收在柜子里,到春节时发现一大半都没有了,可是口袋嘴还是封的好好的就审我们几个怎么回事儿,最后5岁的小妺说了实话,她在我们不在家的时候,把线拆开拿出来一些,再把沿着原来的线迹缝好。真是好聪明呀!后来,妈妈又把好吃的吊在门框上,这样她个小就够不着了,可以过一段时间还是少,一审原来是让别人扛着她把吃的拿下来后挂上去,有很多的着呀!聪明都用在这里啦!
在好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把聪明才智用在填饱肚子上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原文地址:http://www.yzc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3654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菜园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