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苹果-
何伯每天都会抽空来到景堂图书馆,做笔记、写感想、著书修志,忙得不亦乐乎。
□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李亚广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1999年年底,60岁的何东成办理了退休手续后从河南省信阳市回到久别的家乡新会区,从此过上了退休后的乡居生活。如今,13个年头过去了,他笔耕不辍,为家乡著书修志,他难掩乡情为故里建言献策,他在自家阳台享受种菜乐趣……年过七旬的何伯充实而幸福的退休生活,让人羡慕。
常去图书馆著书修志
7月15日上午,在新会景堂图书馆三楼的自修室,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伏案疾书,他的面前摆放着《冈州遗稿》、《新会县志》等书籍。老人身后不远处的书架上叠放着不少文献资料,他时不时起身去取书,然后再回座翻阅并认真做笔记。这个老人就是何东成。
“何老师是这里的常客了,常常一大早就过来,一坐就是一个上午。”图书馆的一位工作人员把何伯要求复印的资料送了过来。“何老师厉害呢,他写的书就摆放在我们图书馆的书架上。”工作人员微笑着说道。按照她的指引,记者很快找到了何伯的作品《回首集》。
“这是去年12月份出的书,是我从河南省信阳市退休回会城定居10多年生活的一个总结,里面有对个人往事的回忆,也有一些写家乡的史志文章。”谈及作品,何伯道出了行文著书的缘由。
“我从1983年起至1999年退休前,一直在河南信阳市从事地方志编纂工作。现在,对家乡的地方志事业更倍感亲切。”何伯说,他退休回乡后,被新会地方志办公室聘为特约编辑。“我希望在家乡能够发挥余热,为家乡的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出一份力。”退休回乡至今,何伯已撰写了20多篇史志类的文章。
如今,每天何伯都会抽空来到景堂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除了做笔记就是写感想,著书修志让他忙得不亦乐乎。
建议为伍廷芳立铜像
盼望家乡新会区可以早日为历史名人伍廷芳竖立铜像——这是何伯一直以来的心愿。
何伯认为,伍廷芳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历史地位很高的杰出人物,一直未被后人所珍视。尤其作为伍廷芳的故乡、祖籍地新会,至今没有为其树立任何纪念性的标记,让人遗憾。何伯指出,一代伟人孙中山很少为人题写墓碑,但当年却在肝癌晚期的情况下,亲自为伍廷芳撰写了千字墓志铭《伍秩庸博士墓表》,由此可见伍廷芳的历史地位之高。
何伯说,近年来,全国众多的专家学者都在研究伍廷芳,充分肯定其功绩和历史地位,新会区着实不该遗忘了伍廷芳。“我衷心希望家乡可以在新会区名人广场或另择佳地为伍廷芳树碑,竖立伍廷芳铜像,以供后人瞻仰。”何伯呼吁。
阳台种菜乐趣无穷
除了著书修志之外,何伯说,自己的退休生活有“三宝”:玩电脑、晨运和种菜。“我是65岁开始学电脑,实践使我获益良多。”何伯说,他用电脑上网看时事、看报纸,了解国事、全球大事,真正实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何伯笑言。
退休初期,何伯与妻子早早起床,然后步行至圭峰山的玉湖或玉台寺,在那里活动手脚,呼吸新鲜空气,然后再步行返家。近几年随着年龄增长,他又改去马山、象山、黄云山或大云山。“新会区风景美,环境好,人友善,是适宜人居的地方,这也是我和老伴退休后选择定居家乡的主要原因。”何伯由衷地说。
“我有一个小菜园!”何伯还高兴地告诉记者,在自家的阳台,有一个他和妻子用砖头和沙堆围成的直径约1.5米的圆形菜园,“不要小看了这个小菜园,种出的蔬菜差不多占我们老两口全年所吃蔬菜总量的四分之一!”何伯说,在阳台上种菜既可以绿化美化环境,又可以活动手脚,有益身心健康,更可以收获无穷乐趣,可谓一举多得。
“夕阳无限好,黄昏有快乐。”何伯这样总结他的退休生活。
原文地址:http://www.yzc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3594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菜园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