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苹果-
图为:周向红在大棚里劳作
楚天金报讯
□文图/本报特派记者徐玲玲发自红安
明明已经跳出农门成了千万富翁,却跑回老家承包土地重新当农民,搞的还是很多人失败过的无土栽培,湖北红安县觅儿镇的周向红,让不少村民捉摸不透。
本月初,记者如约采访时,正值中午十二时左右,周向红的蔬菜大棚里,温度计指向60℃。忙个不停的他皮肤被晒得黝黑,感觉和农民无二。
忍受医生白眼“默默”打动人心
坚守四年挖来第一桶金
2003年,33岁的红安人周向红开始在广州创业。此前,他一直在广州一家机械厂帮老板做管理,拓展眼界的同时,也攒下了人脉。
当时,他正好有朋友做医疗器械,有机会拿到一些品牌的销售代理权,便果断入行,成立了一家医疗器械贸易公司。曾有不少朋友觉得他盲目,不过在周向红看来,“后来再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就需要找我们公司供货,我当时拿下代理权,就等于抢占了市场先机。”
周向红说,他觉得自己做生意,纯属运气好加上行动得早。但事实上,他的公司,也是坚守四年才出成绩。
创业初期,为了开拓市场,他和员工一家一家跑医院。一次,为了推荐一种产品,他每天早上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于7点30分前到达医院,趁医生早上查房的间隙去沟通。
除了第一次向医生介绍了一下产品,此后每次他都默默走在医生旁,或是帮忙拿一下病历本,或是帮忙打一下水,医生查房,他就静静站在一旁。终于,第十三天的时候,给过多次白眼的医生被这个寡言少语的男人打动,在他离开时主动叫住了他:“小伙子,你说你是做什么产品的?”
那次,周向红有了十几分钟的时间去和医生介绍自己代理的医疗器械,最终撬动了该医院的市场份额。
做医疗器械时,周向红坚持一个原则:只做进口品牌和国产大品牌。在他看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涉及自身健康的产品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进口品牌利润较低,但是发展却能更长久。
2007年,周向红的公司发展走上正轨,目前总资产达到两千多万。虽然走得很顺,但他逐渐意识到,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医疗器械代理的利润在逐渐降低,行业竞争加剧,他又开始思考新的出路。
图为:无土栽培的蔬菜
重庆考察一月 返乡再当农民
租200亩地先拿两亩做实验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无土栽培技术就因省时、省工、收益高而风靡一时,成为农民纷纷追逐的致富捷径,但随后却因成本高、技术难等种种原因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不过,这个看起来风头已过的项目,却进入了周向红的视野。
2012年,周向红去重庆出差时,从朋友那里看到,本应长在土里的大白菜竟然生长在水池中,这让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他感觉很新鲜。
一番打探后,他了解到,这是一家专门供港的蔬菜生产和加工企业,所有品种都经无土栽培而成,采用的是“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农民只管种植,合作社负责技术管理,公司承担收购和外输。“他们做了上十年,模式很成熟,产品受欢迎,如今市场越盘越大,拓展到美国、英国等国家。”周向红在重庆仔细考察了一个月,感觉很受启发。
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开始萌生——能否把重庆的模式“照搬”到湖北?他与那家企业的董事长进行了沟通,双方一拍即合,愿意展开合作。
有了重庆的企业作后盾,周向红把广州的企业交给他人管理,自己携资金回了家乡红安。去年5月,他租了200亩地,建起了大棚,成立了红安县御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
由于无土栽培在湖北有太多失败的案例,虽然重庆方面的技术很成熟,周向红却没有着急上马。去年9月,他先拿出两亩地做实验,在营养液里种下广东菜心、莴苣、大白菜、小白菜等品种,结果,这些无土栽培的蔬菜,25天就能长成,一亩收菜4000多斤。再跟菜农交流,周向红欣喜不已:原来,传统方法种植的菜,需要30至35天的周期,且亩产不到2000斤。
周向红信心猛增,今年开始,他开始扩大规模,预计先投入一百亩种植。
记者看到,周向红的每个大棚里都有几个面积约两平方米的水池,水池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泡沫塑料板,板上扎有小洞,蔬菜的根须通过小洞伸向水中。每隔一段时间,工作人员会定量注入营养液,蔬菜便能正常生长,且无需喷农药。
技术以及渠道 一个都不能少
和美国“军师”进行股份合作
由于前段时间天气炎热不适宜种菜,周向红便把精力投向建设大棚,“大棚要建通风设施,蔬菜池高不超过20厘米……”他俨然成了“半个专家”。
为了提高成功率,周向红还请专家出山——祁棣贤博士来自香港,目前已加入美国国籍,在美国专攻无土蔬菜技术,是重庆公司的股东之一。
祁周也是股份合作,祁棣贤占股30%,周向红占70%。周向红向祁棣贤购买营养液,而祁棣贤则负责将周向红生产出来的蔬菜,直接销往香港。
祁棣贤告诉记者,无土栽培技术的核心就是营养液,由于早期营养液价格昂贵,市场鱼龙混杂,炒作远大于实际。且早期由于技术研发不够,一种营养液只能搭配一种蔬菜,成本过高,用法复杂。如今,营养液的配方已经“集约化”,富含氮、钾、铁等微量元素,实现了“傻瓜式”操作。“无土栽培并不像大家传言的那样深不可测。”作为商人的周向红心里有一笔明细账:按一亩地来算,设备成本包括大棚、池子、降温器等约8000元,营养液、人工等种植成本约3800元,加上土地流转费、平整费等开支,一亩投入至少3万元。“前期投入较大,但一个棚子可以用到十年以上,后期只需少量的维护费用。”
那么,一亩地的效益到底有多少?
按照周向红目前的种植量计算,由于可以重复种植,一亩地年收入可达到3万元左右,照此计算,预计一至两年可收回成本。
目前,周向红的蔬菜,已经拿到了相关的检验合格报告。10月,他将正式启动自己的第一轮大面积种植。这也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全村20多户人家,每家出一个人帮他做事,每人负责看管五亩地。
■ 对话周向红
“做农民的感觉非常好”
楚天金报:从老板到农民,你怎么适应的?
周向红:如果年龄再小一点,我可能在农村呆不住,现在觉得呆着蛮好的,空气好,吃得也放心。
楚天金报:现在广州的生意可以放手不管么?
周向红:有一个跟我创业多年的表弟帮助打理,我一般就长住在菜地这边,闲一点时,我一个月回去一次广州,那边生意还比较平稳。
楚天金报:做农民的感觉如何?
周向红:非常好,生活节奏没那么快,也不用那么紧张,偶尔喝点小酒,在广州其实应酬不用喝酒,现在回来反而还喝得多一点,你看,我肚子都起来了。(笑)
楚天金报:听你的介绍,无土栽培回报很高,但农业最大的难题是“靠天吃饭”,你考虑过风险问题吗?
周向红:还是有些担心,虽然技术上突破了,成本控制还是很难,风险系数依然较高。比如规模一旦扩大,还能不能标准栽培?产品能不能保值?遇到特别天气会不会影响栽培?这些都需要我边摸索边总结。
(编辑:叶艳彬)
原文地址:http://www.yzc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0486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菜园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