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芳杜若
这篇文章是我看过的关于“堆肥‘ 的描述最生动的文章。 很有趣, 值得一读。
堆肥裏的野生世界
假如你的膽子夠壯,試試看把手插入堆肥,深及肘彎。這時你就可觸摸到一個微妙的小小世界,數千種比虎豹獅象嬌小得多,卻同樣野蠻不馴的生物,潛藏在這黑暗、濕黏、燠熱的天地裏。
堆肥製造的材料有樹葉、雜草、有機廢物或糞便,當這些材料含充分的水分且通氣良好而加以堆積時,可滋長出許多的微生物如細菌、真菌及放線菌,此外並有許多微小的植物。這些微生物可分泌許多酵素來分解有機廢物,而提供堆肥中生長的生物許多營養,更可利用為栽培植物生長所需的養料。
堆肥
當你把有機性的廢物傾入垃圾箱後的幾天內,就會滋生出天文數字的好氧性細菌,把其中富含養分而柔軟易爛的部分,包括殘羹、剩飯、草渣、落葉等,分解利用,而使溫度昇高到55°C或更高。
細菌生長時所產生的醱酵熱,可使堆肥內部的溫度上升到55°C或更高。在這樣高的溫度下,病菌會被殺死,其他有害的昆蟲幼蟲也會被消滅,而耐溫或高溫性微生物則生長旺盛,不耐熱的微生物則生長在堆肥靠表面的地方。放線菌及真菌破壞較堅硬的有機廢物,使得細菌的分解工作能快速進行。
七至十天後,便可用肉眼看到一些真菌。真菌無法忍受垃圾堆深處嗜溫微生物所產生的高溫,所以只能長在外層約2至5吋厚的腐土朽木上。在堆肥上最後出現的植物是放線菌。除非以孢子形式存在,否則這類細菌也像真菌一樣不能忍受高溫,因而長在較溫和的中間區域。
真菌和放線菌使腐朽中的東西看起來像灰色的棉花糖或蜘蛛網。它們甚至能不分青紅皂白,瘋狂地分解樹枝樹幹,對分解貢獻良多(見圖一)。
堆肥中繼上述的微生物而起的分解者有蟲類、蚯蚓及低等動物。牠們一面吸收堆肥中已分解的植物體及微生物,一面排出一些有機化合物,而更重要的是牠們其中穿梭使得堆肥通氣良好而增加微生物與堆肥內部接觸的表面積,使微生物更行滋長。牠們死後,遺體就成為堆肥生物族群的糧食來源之一。
有種稱為線蟲的圓柱形透明小蟲(見圖二),霸佔了堆肥王國中的大塊領地。一把腐植土中可能含有數百萬這種微小的居民。一位線蟲專家曾辛苦地數出在一個爛蘋果上竟然長了近90,000隻之多!有些線蟲吃爛的植物,有些則吃細菌、真菌,甚至有擇其同類而噬的!
簡單的人工堆肥
一種製造堆肥的老法子是把有機廢物放入土坑中,蓋上土。經過六個月到一年的時間,便可掘出來撒播於菜園或花床上。這種方法因為缺氧,所以較慢。比較好的辦法是做成2~3公尺見方,厚1~1.5公尺的肥堆。這樣比較疏鬆,暴露的面積較大,使氧氣能達到高溫細菌和好氧性微生物;而產生的熱也易於均勻分布,提供許多紅虫和蚯蚓溫暖舒適的生長環境。
經過堆肥處理的這些有機廢物才真正被稱為堆肥。堆肥質地輕盈就像是腐植質。堆肥細碎的構造則提供了土壤可生長萬物的能力,包括有土壤通氣性,水分滲透性及保持性,而增加土壤中養分的保持能力及減少土壤的浸蝕作用。
在堆肥和土壤中默默在蠕動的這些紅蟲和蚯蚓,看起來雖然毫不起眼,卻是我們足下世界中的無名英雄。牠們維持堆肥和土壤像海綿一樣通風,使水分、養料和氧氣能暢行無阻。牠們攝食腐敗中的植物和昆蟲,減輕臭味,並排出富含氮素的糞便。
堆肥中的節肢動物
堆肥的大舞台上當然不只細菌、真菌、放線菌、線蟲、紅蟲及蚯蚓這些演員,隱藏在腐敗的樹葉等廢物間的是一大群小節肢動物。想偵察這些小寶貝是很容易的。只要從堆肥上抓一把潮濕的朽葉放在茶盤子上,拿手電筒照它,在放大鏡下,用髮針小心挑開朽葉的碎片,仔細看有沒有動的跡象。
這肉眼難見的生態系中,其實有無數的迷你「超級巨星」。而針尖大的擬蠍和跳蟲(見圖二),更成為眾所注目的焦點。因為牠們只有「超小號」的身裁,所以除了節肢動物學家外,幾乎沒有人看過這些美麗的小東西。全世界都有牠們的蹤跡,而且單單這兩類就約有不同的5,000種。
在放大鏡下,擬蠍看起來像毒蠍子。但如果仔細一點,你可看到牠沒有向上翹的尾刺。當牠感到有人侵犯時,會抬起前爪來,一副隨時接受挑戰的神氣。擬蠍是肉食性動物。牠們舉起虎頭鉗般的前爪,抓住朽葉間的小線蟲、 (見圖三)等,從爪尖的毒腺注入毒液,等這些小可憐動彈不得了,再慢慢地消化牠們。擬蠍交配一次可出生2~30隻幼蟲,隨其種類而異。一年內就能成熟,而其壽命則通常為兩年多。
美國一位跳蟲專家估計每平方公尺農地裏的跳蟲數目多達一億!曾任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館長,現在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教昆蟲學的伊凡斯(H.E.Evans)先生則說:「我認為到目前為止,跳蟲是地球陸地上為數最多的六足動物;同時可能也是除了外,有腳的動物中為數最多的。不信的人最好開始數數看。」
翻開一片枯葉,你就能看到這些堆肥裏的「跳樑小丑」在那兒表演絕技。牠們在土粒間到處鑽,肚子下有一個彈簧狀的構造,可將身子彈向空中。迴旋時就像在跳躍床上做體操,姿勢美妙絕倫!
有的跳蟲專門攫食線蟲,有的則隨便吃些真菌,其他昆蟲的殘肢、落葉及隔夜的沙粒等。牠們進食後,會小心翼翼地把小小的身子清理乾淨。
有些種類在交配期間,雄跳蟲會萬般憐惜親熱地愛撫雌跳蟲。當求愛進行時,牠們以觸角互相摩挲,濃情蜜意。最後「他」經過一陣溫柔的挑逗,環繞著「她」射出精液。「她」以生殖器接受精液,然後等待一批新生代的小小跳蟲降臨人間。這種由低等動物所表現出的親蜜行為,一般都歸因於生物性的本能。
在肥堆裏到處覓食,落葉枯枝、殘花敗柳,無不吃得津津有味。有些吃葷的更是把線蟲、卵、小毛蟲及不同種的葷吃了個不亦樂乎。已分類的達三千種之多,但分類專家認為此數還不到自然界全部種數的十分之一。比一顆砂粒還小,外形呈圓球狀,背上長著直鬚,兩邊各四條腿,看起來像橘紅色的果凍(見圖三)。
球馬陸(見圖四)在肥堆中緩緩爬行,就像三桅大帆船航行在汪洋大海中一樣。這些甲殼類動物具有鰓狀的呼吸器官,必須保持濕潤,所以可能聚集在水龍頭邊;甚至只要稍為潮濕的石堆或木頭裏,你都能發現牠們正興高采烈地傳宗接代呢!當遭到攻擊時,牠們會嚇成一團。
蠼嫂的尾端長了一對鉗子般的螯。雌蠼嫂的兩隻螯直而堅硬,靠得較近;雄的則細而微曲,看起來更像一把鉗子。你如果抓住一隻蠼嫂想鑑定牠的性別時,最好不要抓在螯上,否則牠螫你一下,會讓你疼上老半天的。老一輩的人傳說蠼嫂會爬入人們的耳朵裏過活,顯然是吹牛。
堆肥裏的蜈蚣個兒雖小,卻是相當厲害的肉食動物。牠們的活動幾乎都不脫離肥堆最上面幾吋的範圍。靠前爪上的毒腺,可麻醉紅蟲、小昆蟲、小蚯蚓或節肢動物等,拿來做食物。蜈蚣身子分為好多節,每節有腳一對。像所有堆肥裏的動物,蜈蚣可排出含氮廢物,最後並貢獻出自己的遺體,來提高堆肥的肥力。
另一種堆肥裏常見的動物是蠼嫂,有時長達2公分,很容易發現。牠們晝伏夜出,有的吃素,有的吃葷,有的葷素兼食,來者不拒。雌蠼嫂把卵孵化後,會看護初生兒達四個禮拜之久。小蠼 遇有危險時,便趕忙躲在母親肚子下,恰似小雞尋求母雞羽翼的掩蔽。
觀察在腐敗的垃圾堆上悠然爬行的馬陸(見圖六)就像欣賞一首交響曲的演奏。你一定會驚歎這千足之蟲竟然能若無其事地指揮這麼多的腳同時移動而不致於糾纏在一起。當然馬陸並不真有一千隻腳,牠們也不是「蟲」。你仔細一點的話,可看到牠每節有兩對腳,比蜈蚣多一對。儘管腳比蜈蚣多,走起來反而慢得多。馬陸主要以腐朽的植物組織為食。
堆肥裏的各種生物就像潮水一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相繼促成堆肥的化學變化。這個多采多姿的小宇宙就這樣生生不息的循環著。
(改寫自"The Wild World of Compost", National Geographic, Aug.﹐1980.)
黃立光、蘇慶華現任職於台大農化系,袁紹英現就讀於台大農化研究所。
原文地址:http://www.yzc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52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