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东水果
我的家乡是浙江台州椒江(原来叫海门区)。同我离开家乡前比起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离开家乡时,我的家乡与下面这张清朝地图的范围差不多。只不过,北城墙修成中山路,我离家后江城河就变成江城路。★标注处就是我的家:
晚上夜深人静时能听到海浪“哗——哗——”的声音。
东沙河象乌镇一样,一边是住户,厨房有通向小河的阶梯,另一边是店铺,东沙河离我家很近,我家对门的厨房就有阶梯通东沙河;西沙河两边都是店铺,象颐和园中苏州街一样,不过没有苏州街漂亮。商店外边的道路是石板舖的。
我经常用篮子装着全家的衣服、被子、蚊帐到南门河清洗,洗好的被褥直接晒在南门河的小山上,四角用石块压住后,就回家干活,等到下午去收被褥。
为了防台风,我们的房子都连成片,下面是石板,其他地方都是木板,所以屋沿很长,防雨水;过街楼——上面是住户,下面是一条街通向另一条街的过道;我家有半间房下面是过道。
下图是我们用来煮饭的灶,锅盖下面是锅,这个灶台有四个灶口;两个1的地方是热水锅,利用煮饭时的热量煮洗澡水;2是水桶。
我的家乡海门那个时候主要以渔业,手工业与商人、小贩为主,还有一些小作坊和以食品加工为主的海门食品公司,我父亲就是食品公司中的技师。手工业是有组织的:有帽社、绣花社、渔网社。
手工业主要有编织渔网、草帽和绣花。
我妈妈就是帽社的社员。编的草帽由帽社付加工费,然后出口争外汇。这是个技术性很高的活。
我上小学时就到网社取网线织渔网争钱填补家用开销。家家户户的女孩、姑娘、媳妇、大娘、婆婆等都会织渔网,织好的渔网送渔网社收取加工费。渔网用猪血加其他材料染成(因为我爷爷是卖鱼与猪血的小贩)。
这是织渔网时用的棱子
我们织渔网时一般用有背的竹椅固定渔网,渔网织长了一圈又一圈的绕在椅背上。
下图用①标志的工具是网眼大小的尺寸模板。捕大鱼如黄花鱼、带鱼等用大眼网,捕鲨鱼的网眼就更大,网线也很粗;捕小鱼、虾之类的用小眼网
小学以前是很快活的,海水长潮时,爷爷到渔船上贩来鱼虾,我们便围着八仙桌分门别类,卖不起价的自家吃;还与小伙伴们一起到海边捉小蟹;父亲用卖剩下的鱼给我们炒鱼松,还自制松花蛋给我们吃;有时跟着奶奶去天后宫,奶奶念经,我玩耍。
小学毕业后到绣花社学绣花,绣花架有两种
每户人家中大姑娘、小媳妇都会去绣花社拿活来绣,统计认识的左邻右舍,彩绣只占四分之一,大多是纯色绣,出口争外汇。
那时的交通极不方便,最近最快的是从宁波出去,从我家乡到宁波要十几个小时,一边是高山,另一边是悬崖峭壁下的大海,经常发生翻车事故。有到上海的轮船,个把月有一趟。
由于交通不便,气候又好,城市又少,我家乡附近,像我家乡那么大小的城市有三个:我家乡、黄岩与路桥,其他地方都是农田,一年可种两季水稻,一季金花菜等蔬菜。
所以,六十年代,全国困难时期,我们并不困难,定量加了三斤,还有甘蔗做的饼吃;敲梆鱼(渔民用竹梆子在大海中敲打,发生振动,使大鱼、小鱼统统死亡,后来被国家禁止了。)多得不得了,路上、街上,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晒上了黄花鱼,运不出去,我们把鱼头鱼尾去掉,中间的鱼肉当饭吃。
原文地址:http://www.yzc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315 |